一段时间以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山寨证书”,加剧了有考证需求职场人的困惑,也影响了正规职业证书培训市场。近期,人社部印发《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 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对面向社会开展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和发证行为进行规范。专项治理工作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保障技术技能类人才评价制度公平公正和规范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开展“山寨证书”专项治理有助于保障技术技能类人才评价制度的规范运行。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分7批取消400多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同时将相关人才评价权下放至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实行“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市场导向技能人才评价制度。2017年,人社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明确对职业资格实行目录清单式管理,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但部分机构和单位“逐利”倾向明显,仅关注眼前利益,为博眼球、引关注而进行虚假或夸大宣传,混淆培训证书与评价证书的区别,以此谋取非法利益。五花八门的“山寨证书”严重扰乱了技术技能人才评价秩序,必须重拳出击进行治理,保障培训评价活动的规范有序开展。
另一方面,开展“山寨证书”专项治理有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近年来,国家对技能开发问题愈发重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催生了很多新职业、新业态,劳动者个人提高技能的意识增强、参加培训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但由于对培训评价政策缺乏了解,很多人无法对各类证书进行甄别,不能识别部分违法违规培训评价机构的“套路”。开展“山寨证书”专项治理,为广大劳动者敲响警钟,提醒劳动者要对部分违法违规机构故意混淆概念、渲染求职焦虑、误导社会的宣传炒作保持高度警惕。同时,专项治理也为受害者依法维权提供了渠道,保障其合法权益。
首先,高效开展“山寨证书”治理要突出重点,强调精准治理。专项治理重点聚焦违规使用国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国家”“职业资格”等字样,以及违规开展宣传炒作甚至混淆概念、虚假宣传、欺骗欺诈、违规收费等典型问题,直击“山寨证书”的核心要害。
其次,要多方配合,强调协同治理。“山寨证书”的治理涉及多个部门,专项治理活动由人社部门、编办、网信、工信、公安、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开展。人社部门对各类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机构进行全面监督,网信部门加强对网站平台和账号上的培训考证宣传活动的审核监测及违规处置,公安部门对与“山寨证书”相关的欺诈、骗取培训评价费用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市场监管部门对侵害正规机构权益、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理。
另外,要多措并举,强调从严治理。专项治理采取自查、调查处理等多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各地区、部门和单位对本地区向社会开展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全面自查;另一方面,对媒体报道和群众投诉举报集中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处理。同时,在专项治理基础上,还将建立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黑名单”制度,从严管理培训评价机构。
未来,对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规范还需实行常态化管理。笔者认为,应做好4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对培训评价政策的宣传解读,引导公众了解培训评价机构和证书的查询渠道和方式,提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分辨能力。二是完善新职业发布和职业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由于新职业的发布、职业标准的制定需要一定条件和时间,与市场需求相比存在时滞性,需加快职业标准编制和修订工作进度,规范培训评价活动。三是加强监管,建立政府监管、机构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四是建立培训评价机构常态化评估制度,设立培训评价机构诚信档案,同时建立健全惩戒机制,对于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要限期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取消培训评价资质。(作者陈玉杰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技能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